我常常參與辯論, 與朋友間也常常作天馬行空的討論和假設.
這世界越來越複雜. 很多事情很難說得明白, 很多事情不是絕對的對或絕對的錯, 所以正反雙方常常爭辯得面紅耳赤, 仍然很難說服別人. 就像這陣子鬧哄哄的"歧視性傾向歧視條例" 的討論就是了. 我覺得有立場即管放膽說出來是應該鼓勵的. 不論你的言論出於你的小農社會背景, 或是出於你的國際視野也好, 都應該大膽面不紅氣不喘的說出來. 就讓人聽過了後自己建立自己的立場和看法吧, 這才是言論自由, Blog 文化才有進步.
不過討論的質素不佳桎梏對問題的探索, 很多時論點兜來兜去, 摸不到重點, 搔不著癢處, 牛頭搭不上馬嘴.
今天只想說說我針對站於"
支持一方"的小意見.
你看看以下例子:
問題是: 有些人正在受苦, 有人提議用"甲方法"來幫他們.
那麼支持者要
同時証明:
1. 認同那些人在受苦
2. 要幫
3. 也同時支持用"甲方法"來幫
辯論一向對正方是比較不利的, 因為正方必須同時確立每個論點, 一個不能失守.
反對者卻可以有不同的反對方案, 至少有以下的選擇:
1. 根本不認為那些人在受苦, 所以無須幫
2. 認同那些人正在受苦, 但因為某些原因不支持幫
3. 認同那些人正在受苦, 支持幫, 不過不用"甲方法"幫
可是對於以上的假設題目, 因為重點至少有三樣, 一般的blog 或forum 討論一開始不久就會很混亂.
1. 有支持者會歸全部反對者為第一類, 然後作出指責, 曉以大義, "明明他們在受苦啊!" "怎可以麻木不仁呢!"
2. 會立論, 都是傾向集中立論"為甚麼支持有人是在受苦", 或"為甚麼他們要幫", 卻沒有說清非"甲方法"不可的原因, 例如"甲方法"的好處, 或"甲方法"相比其他方法的優勝之處.
3. 會傾向無視第三種反對者的論點. 其實討論"甲方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才是有建設性的重點, 才得到有果效的討論. 可是"討論"中最難"討論"的正是這一項, 於是大部分人會選擇忽略了它.
此外, 我覺得隨便使用"反問句"有礙理性的思考及作有質素的討論.
有人會作以下的句子, 說:
"難道眼看著讓他們受苦, 我們就不應用"甲方法"來幫他們嗎?"
這句式很普遍在討論區, blog 和 forum 看得到. 可是有沒有想過這句子就算在沒有充分理論支持下, 仍然可以:
1. 引導讀者不期然的答 "當然應該啦!"
2. 它會牽引附和情緒, 讓讀者以為探討的問題是一面倒的普遍真理, 從而產生"根本沒有討論性"的感覺.
3. 反問句也會暗示反對者既然無視普遍真理, 就是"麻木不仁, 讓他們受苦"的人, 於是讓讀者因此對反對者構想負面的印象.
4. 更利害的是反問句同時更會令讀者無意間接受了"甲方法", 卻沒想到即使想幫他們, 也不是一定是要用甲方法的.
有討論留言全篇都是由反問句構成, 有很多的問號"?", 是好像很有力, 很逼切, 但看清楚其中理論其實不是很穩.
共勉之.